在生活中,我们每天与之打交道的钱,基本上是纸币,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硬币。从金融学角度来看,其实这些纸币和硬币并不是真正的钱,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它们并不是足值货币(足值货币即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以其自身的价值与一切商品交换,如早期的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也就是说,它们只是一种符号,一种标明它值多少“钱”的符号。
那在金融学中,什么才是真正的钱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由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的一种管理制度,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在货币制度产生之前,货币的发行权分散,各种货币的适用区域狭小,货币流通混乱。为了控制这种混乱局面,各个国家通过颁发法令和条例,对货币流通做了规定,从而形成了统一且稳定的货币制度。货币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呢?下面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基本要素包括货币材料与货币单位、通货的铸造 发行与流通、准备金制度三项。
(1)货币材料与货币单位。
确定用什么金属作为货币材料是建立货币制度的第一步。具体选择什么金属做货币材料受到客观经济发展条件以及资源禀赋的制约。
在货币金属条件下,需要确定货币单位名称和每一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量,从而使货币更准确地发挥计价流通的作用。比如,中国1914年的“国币条例”中规定,货币单位名称为“圆”,每圆含纯银6钱4分8厘(合23.977克)。
(2)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
通常,我们将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称为通货,分为本位币和辅币。
本位币:也称主币,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标准铸币。例如,在我国,主币就是人民币单位“元”。
在金属本位制度下,本位币的面值与实际金属价值是一致的,是足值货币,国家规定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允许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的国家,对于流通中磨损超过重量公差的本位币,可以向政府指定的机构兑换新币,即超差兑换。
辅币:是一个国家为辅助本位货币而发行的币值小的货币,用来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例如,在我国,辅币就是人民币“元”以下的“角”和“分”
。
辅币一般用贱金属铸造,以节省流通费用,其所包含的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即辅币不是足值货币。
值得注意的是,辅币只能由国家来铸造,辅币一般是有限清偿货币,即每次交付的辅币数量有一定限制,超过限额,收方有权拒绝接受。
银行券和纸币:是在贵金属储量以及相应的金银货币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扩大的需要下而出现的。银行券和纸币都是没有内在价值的信用货币和货币符号。
早期的纸币可以到银行兑换金属货币,1929~1933年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后,各国的银行券都不再兑现,从而演变为不兑现的纸币。因此纸币的流通不再依靠银行的信用,而是依靠国家政权的强制力量。
(3)准备金制度。
金本位制下,充当准备金的主要是黄金,保存于央行或国库,作用主要有三个:作为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用于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用作国际支付的准备金。
信用货币制度下,充当准备金的主要有黄金、外汇、有价证券等,其中准备金的作用是间接用作国际支付的准备金。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随着货币的演变,货币制度也在不停地演变,经历了四种不同的货币制度,分别为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信用货币本位制度。
1.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在货币史上,银本位是出现最早的货币制度。
19世纪后期,不同国家先后放弃银本位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白银质地容易出现磨损。
(2)白银体重价低不适合巨额支付。
(3)世界白银产量猛增,使白银市面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呈长期下跌趋势。
2.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指黄金与白银同时作为本位币的制作材料的货币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金、银币都是足值的;都具有无限法偿货币;都可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入输出。金的价值含量大于银的价值含量,因此,金适合大额交易,银一般用于小额交易。
在西方,金、银等贵金属一开始就是货币中的“大腕”,它们最初按照重量计价,但有时还要按交易额的大小把金属条块进行分割,非常不方便,所以后来人们出现了有意识的铸造行为,标准的金属铸币由此产生。
中国从周朝一直到明朝中期之前主要的货币是铜钱,明朝中期以后,随着美洲大陆白银的开采和全球贸易的发展,为了购买中国的商品,白银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从而使得中国在明朝中后期逐渐确立起以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
3.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主要有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表现形式。
金币本位制:金币本位制是金本位货币制度,最早于1816年英国率先推行。其特征有:
(1)自由铸造、自由溶化。
(2)自由兑换。
(3)自由输出输入。
17世纪之前,西方主流国家基本上采用的是金银同时流通的货币制度。随着金币、银币的市场价格变动,又必然会引起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化。这样,就导致市场上的各种交换一片混乱,大大阻碍了商业贸易和物资交流。
1816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确定了英镑纸币只盯住黄金,每一张英镑纸币都代表着确定数量的黄金,而白银则成了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普通商品,这标志着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指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度,是中央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它与金币本位制的区别在于:
(1)以纸币或银行券作为流通货币,纸币和银行券依然是金单位,规定含金量。
(2)黄金由政府集中储存,要求兑换的金量达到一定的最低数量,才能按照货币的含金量来兑换到金块。
金汇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是以银行券为流通货币,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这种本位制,不能兑换黄金,但可换取外汇。
4.信用货币本位制
信用货币本位制是指以不兑现的纸币或银行券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银行券开始可以兑换黄金和白银,在金本位制崩溃后,就不能兑换了。信用货币有以下特点:
(1)由中央银行发行,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能力。
(2)不规定含金量,不能兑换黄金。
(3)现实中的信用货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
(4)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向社会投放。
(5)发行数量只能根据本国商品和劳务流通需要来确定,使国家对货币的管理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